Friday, June 4, 2010

我們可以控制的有多少?

有位朋友問我:「在工作上遇到不如意事,我們究竟可以怎樣?」


「人生不如事,十常九九。」我不得不說些說了等如沒有說的話。

以大學畢業至65歲退休計算,大部份人的一生,除了讀書和日常生活,足足花掉人生至少四十多年的時間於職場。以一般85歲的平均壽命,我們竟用上人生的一半在所謂「維生」、「搵食」上。有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在工作上是要維生要養家的話,怎能事事如意,所以要學會於困難中反彈、在逆境中自強。所以,在我開辦的課程中,也著力把一些心理學說實用化,希望大家可以共勉之。筆者不是聖人,但我懂一些方法,在不開心時自娛、在不快事上作舒緩。若我們把每天的心情,即快樂與不快樂的程度由零至十表示,零代表最不快樂,十代表最快樂,你們每天的快樂指數會是怎樣的呢?懂得掌握一些法則和技巧,即使不快樂,也能把指數由零分快提升至三、四分,不至於把自己困在負面情緒中。

人生有很多事我們不能控制,但我們絕對可以控制我們要以何等的態度和心情面對。其中一個方法稱為「換框法」(reframing),就是在同一個問題上以不同角度不同框架看待之。而換框法又分「意義換框」(content reframe)和「情境換框」(context reframe)。前者是用不用意義解釋一件事件,例如面對上司無理責罵,我們當下第一個反應或會以先入為主的角度看,因而感到受委屈、憤怒,以意義換框法就是嘗試找尋另一些意義,其中一個有效的問題是問自己,「面對上司的責罵,在這一件事上,對我來說有何正面意義?」或「上司責罵我,有其他意義嗎?」這樣你或許會看到其實你知章你上司近日和太太離婚,心情低落才會這樣,跟你的工作表現無關。又或者你會看到上司對你刻意裁培的苦心。而「情境換框」就是看到一件本來是錯或對的事,在不同情境會有一同意義,例如你一直對過份苛刻的老闆心感不滿,你認為老闆不對因為他對員工太苛刻,又凍薪又裁員,但倘若在公司面臨財政危機,為了保存大部份員工的就業,老闆實施凍以保住各人的飯碗,在這個情境下,這種「苛刻」或許變成一種美德。

其實換框法的目的就是要我們凡事以多個角度看問題,不要以為問題或不如意事只有一個看法,也不要給它困住,這樣便會體現到「我們能控制的事很少,但其實也很多」的心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