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實現學説Self-Actualization Theory旨在發掘個人潛能,相信人有能力並且可以在現世實現其最高理想。心理學發展到廿一世紀,可以說各門各派各有千秋,從傳統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到其學生容格、Adler等研究社會及原型學說,至大部分心理學研究的學院派的臨床心理學,以及由Maslow演化出來的正向心理學、NLP、自我實現學說等,無不都希望透過不同角度,認清人的內心世界。傳統心理學是由研究非正常或異於常態的個案而成,由變態心理學、犯罪心理學、精神病患等方面構築一個學術架構,但這種方向有如從研究被撞毁、已不能駕駛的汽車,試圖理解汽車為何物一樣。汽車愛好者絕不會想看到被撞至total lost的法拉利。
所以,Abraham Maslow提出的自我實現理論就試著從人成功、卓越的一面去理解人。1943年二戰期間,Maslow透過研究獨裁政權的誕生,提出人類需求層次(Levels of needs),說明人有兩大需求層次:基本生存的溫飽和安全感、對愛及個人價值提升的需求。他認為倘若人停留在解決每天求生問題上,人由於設法求生存而會傾向具動物性、競爭性、會不顧一切掠奪資源以滿足生存,以弱肉強食的「森林法則」求存;但當這個溫飽層次被滿足後,人的需求層次會提升至追求一些非物質的東西,如愛和認同、尊重、地位、以至實現更高理想。這個學說有另一重意義,就是說明要世界和平和避免獨裁統治的出現,當權者必需營造一個可以提供溫飽等人類基本生存需要的環境,令人民安身立命才能把人生層次提升至文化傳承、藝術創造、互助互愛、和其他把生命發揮至極的層面。在香港這個事事講求回報速度的社會,不論是打工還是老闆,究竟你處於哪個層次?每月為了供樓而拼命嗎?還是正在實現理想?
要成功快樂,我們得著眼於那些出色卓越的人類,觀察並學習他們,問問為何他們做得到,他們究竟如何成功 ?怎樣才能好像他們一樣。而不是老看著自己的問題、自己的缺點、著眼於自我成長過程中的創傷、又埋怨誰人誰人曾經傷害自己…經常對學生說,發難和埋怨無補於事,閉嘴然後行動來得有建設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