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除習慣

一個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她有令他/她成功的好習慣;一個失敗的人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她有令他/她失敗的壞習慣。習慣從何而來?從重複而來。習慣如何除去?猶如愚公移山般困難。因為行為只要一落入潛意識,就像烙了印,很難移除。所以難怪許多父母在子女年幼時已要其學鋼琴、學繪畫、要練習寫大字等,即使子女在長大後很少會真的成為鋼琴家、畫家,但這些音樂藝術的素質,早已於他們心中潛移默化了。

習慣,就是習氣、慣性。習慣之難除,大家在朋友說要戒煙戒賭減肥時可見一斑。所以,大家在希望戒除某種惡習時,往往高估了「意志力」。這也是所謂「知而行難」的時候,多少次我們說要為身體健康而每天做運動,但卻因為種種原因而沒有實行?多少次我們說要少吃煎炸食物,但美食當前便說:「吃完這餐才開始吧!」很多時候我們要求自己要改變某些行為習慣,但總不能持之以恒。

其實這是由於我們大部份的行為習慣都是由潛意識所主導,每一刻不管我們在做甚麼,我們和外在世界都產生極為微妙而複雜的互動關係。每秒我們的潛意識能處理超過2,000,000個資料,而我們的意識只能處理7+/-2個資料(亦即5至9件事)。

意識理解層次

一個人之所以不能停止或戒除某種習慣,是因為戒除這個習慣和他/她的價值觀和信念系統相違背。這裡要談談人的大腦理解層次。美國Santa Cruz NLP大學創辦人Robert Diltz於1982年提出此理論,說明人在理解外在世界的過程中的不同層次:靈性使命( Spiritual Mission)、身份( Identity)、信念( Belief)、能力( Capability)、行為( Behaviour)、環境( Environment)。本人則把身份和靈性使命的次序倒轉,因為本人認為我們的使命是由身份而定的,而不是相反。而改變或戒除習慣只要能順應這個信念,便能事半功倍。例如你吸煙的一個信念是要放鬆自己,若於治療或重新理解吸煙不單不能放鬆,更會為身體增添壓力時,戒煙這個行為便能更配合這個想放鬆的信念,因而更為潛意識所接受。

須知,我們的潛意識的其中一項功能是保護我們。它會盡所有方法維持我們的生命,所以它亦是最頑固的。而其中潛意識認為會損害我們生命的就是改變。它會千方百計抗拒改變或移除一些已有的習慣,因為這意味著現有的生存模式會被威脅。

很多時候要戒除某習慣是意識的事,但控制這個習慣的,卻是潛意識的事。問題是意識只掌管了大腦很少很少部份,要用意識、「意志力」向潛意識下命令停止某習慣,就等於嚴厲的父母要孩子不要看電視一樣,孩子這刻很不開心地關掉電視機,但趁父母不在又偷倫地看了。這也是心理學家所謂的Relapse,停止吸煙一段時間,後來又重新吸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