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人常說要管理壓力,沒錯,在這個講求速度和效率的文化,我們每天都會面對從各方而來的壓力。「壓力」這個名詞,在大部份心理學課程和書本中也有提及,而近年醫學也證明超過80%的疾病都與壓力有關。
在許多催眠個案中,助受者減壓可說是我們的首要任務。壓力的來源並非只是單一事件或外在因素,而是一連串累積的傾向的,稱為壓力周期 (Stress Cycle)。很多日常大部份人認為是極鎖碎的事,沒有得到疏通處理,累積起來往往是很多疾病和情緒問題的觸發點。
近年我們常接觸到的「抑鬱症」便是其中一種對個人心理素質和健康有長遠影響的問題。著名的Yerkes Dodson實驗,就是測試人對壓力的承受程度和專注力的。完全沒有壓力就是沒有推動力,壓力太多會令人工作表現和能力下降,所以正確了解自己和壓力來源,可說是維持身心健康的不二法門。
這裡想提提的是,大多數抑鬱症 (Depression)個案都是被錯誤診斷,而服食抗抑鬱藥(anti-depressant)往往有機會使情況惡化。這裡並不是說所有抑鬱症都不是抑鬱症,或叫大家不要去看醫生,只是在很多臨床經驗中(包括催眠、心理諮詢或中醫)都顯示,抑鬱和另一種情況很相似﹣焦慮(Anxiety)。兩種都有鬱悶甚至厭世等情緒,有些會無故痛哭等。
但抑鬱和焦慮其實是兩種不同的狀態,也是出現在壓力周期中不同階段的問題。簡言之,抑鬱甚麼也不想做,對身邊的人和事都提不起興趣;但焦慮者則對外界抱有強烈擔憂,過份關注,而當現實和理想不符時則引發許多負面情緒。由於不想流於太理論化,這裡只想提出這個題問而已。
在個人成長的過程中,就是要面對各種各樣的改變、人生起跌高低,在適當時候,我們似乎要懂得放下。放下焦慮,就是對自己和這個世界再次投入信任,再次肯定自己並不是沒有能力 (Worthless)、沒有用 (Useless)、和沒有價值 (Valueless)。共勉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