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10, 2013

快樂10講之3﹣快樂指數

快樂可以被量化嗎?快樂泛指情緒上或精神上一種滿足、愉悅的感覺。你現時快樂嗎?工作愉快嗎?每朝醒來你心情如何?說到底都是一種感覺、情緒,究竟可以量度嗎?英國身心健康學者Nic Marks創立的「快樂星球指數」(Happy Planet Index),嘗試用人均壽命、身心健康經歷及生態保育程度,計算不同國家的國民是否快樂。


指數量度不同國家政府是否有效運用地球資源,以促進國民持續健康快樂。所以它不單是把抽象的感覺量化,而是加入生態持續及人均壽命等元素,其前提就是快樂並不等於要長期消耗地球資源,如何確保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大前提下,保障下一代及自己生活得健康快樂。


快樂星球指數=(身心健康快樂經歷 X 人均壽命)/生態足跡

我把2012年報告看完全(2013年還未出),有以下發現:

1. 最快樂的國家並非高資源消耗國﹣即要快樂不必損耗很多地球資源
2. 平均而言,地球並不快樂,大部份國家依然面對重大挑戰 (不論有錢冇錢)
3. 香港在151個國家中排名102,屬於不快樂地區 (美國排105)
4. 香港雖然有較高的人均壽命,健康快樂分數屬合格,但生態可持續分數極低
5. 香港人口密度極高:每公里6,783人 (151國中排第2)


面對如此生活環境,香港人如何提升生活及身心健康快樂質素?

Tuesday, April 9, 2013

快樂10講之2- 選擇多不一定快樂

昨提及「合成快樂」(synthetic happiness)的概念,即人會自動從不幸或不愉快經歷中調整心態,令其減低對自身傷害,很明顯,這是心理保衛機制的一種。今天談另一種,心理學稱Free Choice Paradigm「自由選擇模式」。

有選擇是否意味一定較快樂?在許多人看來,選擇越多當然越好,例如走到餐廳,我們都希望餐牌上的菜式選擇能滿足我們要求、又如小時候上大學選科,老師父母告訴我們要努力讀書,因為成績好代表「有得揀」,即可選擇自己想讀的科目,是「我揀人不是人揀我」。然而,心理學上的Free Choice Paradigm則證明,選擇多是不會令人快樂,反而更煩惱。

有學者曾於哈佛大學做了這樣的研究:他們在校園推出一個攝影課程,凡參加者可親自入黑房沖印自己的作品,聽起來有趣又有滿足感。學者把同學分成兩班,然後告訴其中一班,課程完結前大家將有機會沖印兩張作品,但他們只有一次考慮的機會選擇走一張,另一張將被沒收並會即時銷毀;對另一班則說,兩張作品只可拿走一張,但不同的是,若同學改變主意,改天他們可以回來換另一張。換句話說:

1. 前一班只能選擇一張作品拿走,沒有改變主意的自由,也不能後悔;
2. 另一班則可隨時回來換另一張作品,他們可選擇要哪張、何時要、何時換。

課程結束後第二天,心理學家去訪問兩班同學,並對他們的心理狀態和緒緒作了紀錄,結果發現前一班同學較後一班同學更喜歡自己所選擇的作品,並對自己選對了感到更好高興和滿足。

以上實驗令我聯想到很久以前,盲婚啞嫁年代,離婚被視為禁忌,許多老夫老妻相處數十載,在擇偶過程身不由己,卻由互不相識到互相扶持;相反現代自由戀愛,自由選擇但離婚率高,人們自由卻見不得安於選擇。哪個較快樂?有選擇還是沒選擇?我們可曾在許多選擇之間猶豫不決,不知哪個才好,選了又後悔?不論是在午餐A或午餐B之間、還是在選擇甲還是乙作伴侶,希望大家能忠於自己,安然信任你的選擇。

Monday, April 8, 2013

快樂10講之1:中三T還是下半生殘廢

小妹忽發奇想,開始這個‘The Happy Project’,主要研究、搜集資訊,包括正向心理學、哲學、NLP、宗教等不同範疇,看看「快樂」究竟是甚麼一回事。更重要的,看見香港許多人(包括中產),包括香港整個氣氛、整個狀態都好像不太快樂,小妹希望集合個人及其他先哲智慧,把一些實用小貼士帶給讀者,希望增強大家對快樂健康生活,即整體well-being的意識,亦想開拓平台讓大家公開討論。

題目一: 中三T還是下半生殘廢?

許多人以為選擇越多越好,事實未必如此。因為心理學中有所謂「合成快樂」(Synthetic Happiness)和「實際快樂」(Actual Happiness)。例子:一個中三T幸運兒得知自己中獎,當然開心,這種叫「實際快樂」;另一個人不幸遇上車禍要被割除雙腳,成了下半生殘廢,當下意志消沉,但一年後心理學家量度其「快樂程度」,發現他跟中三T那個一年後的情緒狀況竟然是一樣的!原來在不愉快甚至痛苦經歷後,人腦會自動作調整,為事件作思考,然後產生所謂「合成快樂」。這心理可理解為,既然不幸的事已經發生,再傷心也沒有用,不如看看從事件中有何得著,屬於心理上的免疫系統。而所謂「實際快樂」和「合成快樂」在程度上原來是一樣的,沒有高低之分。從這可得出一個結論:中三T和遇上車禍變成殘廢其實是沒有分別!(相信你在XYZ)起碼在一年後,兩者依然如常生活。

你或會認為以上例子太極端,但我想分享的道理是:
快樂是主觀意願,跟外境和遭遇確實關係不大。(至少心理學及精神科這樣說)

若你還未同意,看看這個:這個人同樣中了三T,但由於過份擔心錢財被騙或信了某些人說中了橫財必定會遭遇厄運云云,這人終日疑神疑鬼、甚至演變成焦慮抑鬱;另一個同樣遇上車禍半生殘廢,但他想通了,努力生活之餘仍發展運動,還得了殘障運動員。

所以,中三T好還是半生殘廢好?只在乎一念之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