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10講之2- 選擇多不一定快樂
昨提及「合成快樂」(synthetic happiness)的概念,即人會自動從不幸或不愉快經歷中調整心態,令其減低對自身傷害,很明顯,這是心理保衛機制的一種。今天談另一種,心理學稱Free Choice Paradigm「自由選擇模式」。
有選擇是否意味一定較快樂?在許多人看來,選擇越多當然越好,例如走到餐廳,我們都希望餐牌上的菜式選擇能滿足我們要求、又如小時候上大學選科,老師父母告訴我們要努力讀書,因為成績好代表「有得揀」,即可選擇自己想讀的科目,是「我揀人不是人揀我」。然而,心理學上的Free Choice Paradigm則證明,選擇多是不會令人快樂,反而更煩惱。
有學者曾於哈佛大學做了這樣的研究:他們在校園推出一個攝影課程,凡參加者可親自入黑房沖印自己的作品,聽起來有趣又有滿足感。學者把同學分成兩班,然後告訴其中一班,課程完結前大家將有機會沖印兩張作品,但他們只有一次考慮的機會選擇走一張,另一張將被沒收並會即時銷毀;對另一班則說,兩張作品只可拿走一張,但不同的是,若同學改變主意,改天他們可以回來換另一張。換句話說:
1. 前一班只能選擇一張作品拿走,沒有改變主意的自由,也不能後悔;
2. 另一班則可隨時回來換另一張作品,他們可選擇要哪張、何時要、何時換。
課程結束後第二天,心理學家去訪問兩班同學,並對他們的心理狀態和緒緒作了紀錄,結果發現前一班同學較後一班同學更喜歡自己所選擇的作品,並對自己選對了感到更好高興和滿足。
以上實驗令我聯想到很久以前,盲婚啞嫁年代,離婚被視為禁忌,許多老夫老妻相處數十載,在擇偶過程身不由己,卻由互不相識到互相扶持;相反現代自由戀愛,自由選擇但離婚率高,人們自由卻見不得安於選擇。哪個較快樂?有選擇還是沒選擇?我們可曾在許多選擇之間猶豫不決,不知哪個才好,選了又後悔?不論是在午餐A或午餐B之間、還是在選擇甲還是乙作伴侶,希望大家能忠於自己,安然信任你的選擇。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