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是甚麼?
大家都知道「眾生本具佛性」,我們本來就有智慧,但所謂「本來就有」,並不是在時間線上去理解的:過去有、現在沒有的意思,而是像蘊藏金礦的土地,地底有豐富的黄金,但被泥土覆蓋。黄金就是智慧,表面的泥土是無明。你不能泥土當作黄金,泥土也不值錢。要找出黄金,必需向內找尋,而不是向外。智慧不是在外在的。所謂無始以來,我們都被無明覆蓋,這個「無始以來」,也不是時間上的,而是超越時空的。「外」和「內」其實不是空間上內外,不是身體裡面和外面,「外」指一切相、境,包括環境、也包括心裡出現的所有境界、想法,甚至我們所謂「潛意識」、「八識田」的境象、記憶、所有相。而「內」的意思,就是看清楚這些都是「相」,看到「凡有所相,皆是虛妄」,智慧就是「清楚知道」。
智慧是信、戒、定的基礎。沒有智慧的信,是迷信。很多人以為拜神可以求這個求那個,求身體健康、求財求名等。其實我們都有這樣想,只是程度有別。若一個人希望身體健康,這個無可厚非,問題是他有否在生活上注意,例如多做運動、注意飲食等,而不是只顧拜神,認為拜了就甚麼都行了。
戒很重要,戒有防非止惡的功能。有些人認為要守戒很有壓力,就好像小時候要守校規、長大後要守法,怕犯校規、犯法、犯戒。其實戒是提醒我們要行善、對自己的行為、起心動念有警惕。例如一個人在跟別人談話時自吹自擂,我慢心起,這個時候,他有沒有智慧去覺察自己,而立即停止呢?或是繼續任由我慢、驕傲心起,還說得津津樂道?
定也要有智慧為基礎。很多時候打坐不是有妄念就是昏沉,難得一天坐得很好,覺得很有境界,立即大為緊張,出靜後還要跟別人談論,說自己坐得怎樣怎樣好。其實打坐遇到任何境界、甚至魔境,只要「不管它,回到方法」即可。
最後,智慧就是無我的態度,所謂無我,可看以下例子:
1. 有人說「我不在乎別人怎樣看我,別人的意見,我根本不在乎。」﹣不接納別人,皆因有「我」存在,不理對錯,這不是無我。
2. 「我不在乎自己,我在做所有事都為了你。」﹣把自己認為對認為好的,加諸在別人身上,若別人不跟從,就不開心。這也不是無我。
3. 「甚麼我都沒有所謂。」﹣這是自卑,沒有信心。而這種心理背後是外界並不乎合自己的期望,自己一早有期望,所以也不是無我。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