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6, 2014

回家真好


 這並不是一次旅遊,而是修行。

踏足法鼓山道場,每步都感受到師父的願心,也看到了歷史。不只一次,法師們和班長說我們很有褔報,這次參學對我個人來說,的確每個當下也感受到自己是何等幸運,在這個社會紛亂時背景下,走到台灣法鼓山這個人間淨土。也不只一次,內心被感動了,不論是走在總本山藥師古道上看到的一棵樹,或是祈願觀音殿外水池中的一塊石頭,也能觸動我。「感恩」這個詞已不足以形容我的心情。

首先,能住在襌堂已是不可思議,因為據法師所說,襌堂平常是不對外開放的,只有打精進襌七才有機會入住。第一天我們一行一百三十多人,浩浩蕩蕩從香港來,車停在襌堂與大殿之間的路上,太陽已經下山了,各人帶著興奮又疲憊的心情,拿著行李下車。就這樣,車聲和人聲罕有地打破了這裡的寧靜。我們被告知許多規矩,包括早晚課、叩鐘偈的時間、起床及早齋,還有不能在房間進食、要保持安靜等。後來因為人數眾多,第二天女寮發現蟑螂,有人不禁尖叫;有人唸著:「蟑螂菩薩,請你走到別處吧!」有人試圖拿紙袋捉蟑螂,後來聲音太嘈吵,要勞煩常正法師來關懷我們呢!那晚,蟑螂菩薩跑到我們的床下,沒辦法捉,我只好安靜去睡覺去了,心裡默念佛號,明白甚麼是「隨緣盡力」。

晚上安排了在大殿外聽叩鐘偈,凝望著金山的夜景,莊嚴響亮的鐘聲和唱頌,彷彿真的響徹天堂地下,那個當下,心裡真的願六道所有眾生離苦得樂!

第二天到了齋明寺和齋明別苑,歷史建築與現代簡樸襌堂前後排著,了解寺院的歷史。師父尊重原有建築,把新的襌堂建在寺院後面,低調地融和在整個環境中。那天,我學會了何謂「自我消融」。第三天到了台北安和分院,不可思議事接著來,果旭法師說因為我們來,香積組的菩薩特地為我們準備了平常很少做的自助餐!我們一行百多人把整個安和分院四樓逼得滿滿,正好遇著長青班在十樓上課,請到潘文中醫生的講座,我們做了插班生。潘醫生患了小腦萎縮症,他以感恩心過著每一天,他的分享也感動了我們每一位。後來到了德貴學院,果祺法師的金剛經開示令全場精神為之一振,加上聽到他那職位﹣「全球寺院管理副都監」,我們都驚歎不已。

第四天早上果興法師帶我們走到來迎觀音附近,忽然下起細雨,問訊禮拜完後,隨即見一道彩虹在觀音頭上出現,在場的無不感恩讚歎!下午在總本山上課,陳總工程師跟我們分享建設法鼓山的過程、師父的理念如何落實在環境,做到「境教」的效果。了解到建設充分體現佛法的精神,建築群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形式低調但不沉悶、簡樸又具時代性,園區裡基乎找不到一點多餘的東西,無論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有其功能,都是經過細心建設。身處其中,心很自然地沉澱了。建築群的設計就像襌修一樣,以最省力的方法達到最好的效果。走在總本山,我體驗到近乎完美其實是一種減法,而不是加法﹣當我們把外在的裝飾、多餘的表達省去,到最後剩下的,也許就是「本來面目」。

最後一天在中華佛教文化館和農襌寺,又是歷史的追蹤,到了祖堂,看著師公的照片、書櫃裡的大藏經、佛經,忽然有種走進時光隧道的感覺。也看到我們的法鼓山是怎麼由各種因緣、師父的願心、各人的努力而慢慢承傳下去。有幸成為法鼓山的弟子,我不禁問自己,這種福報究竟要累積多少世才能得到?既然有緣來到這個寳山、承接著祖師大德大善知識的智慧,我們若不精進修行、利己利人,實在愧對師父、亦浪費了難得的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