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筆記
四阿含經﹣北傳四部經,是佛陀口出,屬原始佛教經典
對後期三藏:經、律、論之依據
四阿含經:
長、雜、中、僧一
435-446年
50卷雜阿含經
1359小篇經文,簡潔
內容很多,簡單直接,著重指導解脫生死
梁啟超﹣最初經典,最可信、必為佛說的一個重要部份
佛經大部分為文學作品,但阿含經較實際,佛所說內容較純,像「論語」
佛教基本理論全在阿含經中清楚講明。與大乘沒有衝突
1.
-五蘊無常
黄家樹老師(筆記:阿含)
無常、無我、涅槃
若學得不透徹(誤解):
﹣將無常、無我變成虛無、虛空
﹣變得消極
﹣好的東西會消失,努力都是白費的
﹣由於無常,即使多努力,也會令好的東西失去
若能學到直正三法印的意思,正信佛教是積極、精進、堅毅、勇猛的精神:
﹣無畏精神
﹣無常:事情會消失轉變,當我們不繼續做正確、正路的事,正路的事會消失。當我們繼續做正確、正路的事,負面的事會消失。
﹣因為無常,做正見的事,這事才會成就,壞的條件會消失
對有正見的人,無常是鼓勵,對有誤解的人,無常是警告,對不用功積極的人,無常來到時,你會一事無成。
無我:若無我,那我憑甚麼見道。若無我,我成不成道又有何關係?
業報是有的﹣做壞事,有壞反應﹣那人自己會感應到的
沒有固定不變的人作或受業報。沒有固定作業受業者。不同人做同一件事,果會有輕重和時間的分別(動感地看)。
分分鐘在變化的個體,在不同位置在變化之中,他會承受上期所做的業的果,但受的時間他已改變了。因他會變好變壞,所以果也有輕重之分。
報是如影隨形,不能倖免,避不到。但你可以把因緣轉化,可改變其輕重。例:目建蓮
﹣在作業和果報之間,是有變化的
﹣有果報體不等如受者(我)
﹣沒有我,但有果報體
﹣根據行為好壞,果報體會變化,一日未到報那天地能改變
誤解:
(有我)前一生和後一生,靈魂不變,都要受報
e.g.自作自受﹣那個「自」不是「不變的靈魂」
﹣若以為有我不變的自己在下一世受報,就是錯誤解讀
「無常而相續」之中:把負面的條件轉化為正面條件,再淨化
無我、但有果報體,即可變好變壞
因為可變好變壞,才有努力的可能,才有希望
佛陀都在因緣法中,受制於其中。
空門﹣不般人覺得負面消極的,沒有向上積極的精神
涅槃寂靜
平等
無論以前是甚麼,大家是平等,覺者
沒有分別,無礙,大地平沉
沒有波動
世人一般巔倒﹣依於二邊
例如:生死、有無
二邊只是日常方便溝通行動,但並不是實相。(方便語言但不真實)
高矮不是絕對,不是實相
或有或無﹣一係講有一係講冇
「有」﹣好像很實在,執取了「有」
世人執取境界,心計較著。把自己喜歡的事,執著不放。
若不執著
﹣不受,見美麗的東西,不覺有何勁的地方
﹣不取
﹣不住(不會住在境界)
﹣不計於我(不會我執)
﹣不會中陷阱
「不取不住不計於我」
但不執不代表沒有苦(業報)
﹣有其他緣圍繞著
﹣受不是問題,但如何應付才是
當有苦有樂時,用四念處來不令自己投入其境界
﹣不用避
﹣面對
﹣清清楚楚地知道
﹣如實知
﹣知其生,知其滅
﹣看著其生滅,知道自己在變動
﹣心會平穩
(阿含經:於此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見如來所說)
佛法:不應令自己心念不清不楚,跳來跳去
不應睡不著 (為何睡不著,心念跳來跳去,失控,縱容自己)
只有太多事做沒有時間
人=苦積集出的
著我=樂到尾都是苦
如何能滅苦?***無常積極化、無我實現化***
轉化、改造自己﹣把自己的積習去除
見世間是有﹣不是虛假
世間會滅﹣靠修行把苦滅了
滅﹣把苦滅掉
如果實有,不會滅
如果實無,不會集苦
所以不是有,也不是無
﹣中道
「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
離開兩個極端
例:鍾意,唔鍾意/好不好…
看到兩邊的不足,才知如何做﹣看到事實實相
但要看到實相,首先要無我
例:父母總看到自已子女最好
無我+聞思修(智慧)
**中道不是中間
中實/中正=最實際最際在的那處
此有故彼生,故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此和彼沒有先後輕重
兩邊不能獨立成為作用,一定靠另一邊(平等)
﹣所有事都是緣起法、平等、公平公正
十二緣起﹣知道各步驟都緊扣在一起
﹣注意「無明」
﹣一念無明﹣生老病死
﹣保持平靜、捨的心,平衡的心
練習要自己每一刻都與佛法相應
遠塵、離垢﹣連種子都去掉
見法﹣得法眼藏﹣得道
知法﹣在過程中知道自己見道, 但覺得很正常,不會覺得好勁-無所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善事VS清淨事
皆空﹣不能自我獨立存在
﹣有很多條件組成
不復見我,唯見正法
除了因緣,並不見我
空的意思
﹣條件有就有
﹣條件冇就冇
﹣即緣生緣滅﹣可以生可以滅,才有無常變化
世界事實是有或無?
有,但不實在,是空的,即可生可滅
那麼佛法是否永恆?否
生滅也不需要講-不生不滅
「眼生時無有來處,眼滅時無有去處」
﹣由於太多條件太複雜,所以無可能找到原因
﹣所以是無生無滅
芥子須彌都是原則條件所造成﹣是平等的
芥子的條件和須彌山的條件是一樣的
‘生已即滅,一見不可再見’
生出來已開始死亡
世俗諦﹣應世的方法
勝義諦﹣解脫的方法
調伏六根的方法﹣五種方法
1. 調伏:已起了貪心,看到外境,立即壓制調伏其貪愛
2. 關閉:不給予六根接觸六境的機會。明知外境是壞的,例如八卦雜誌
3. 守護:不用關閉六根,但要精勤不放逸。
4. 執持:修四念處﹣當見到色,覺知自己見色,看有冇擔著,若有,即守護,若冇,即可以。
5. 收集:當遇到對外境有貪愛時,不可起「可以不可以」的心態。消解它
五蓋﹣障礙襌修的五種
貪
瞋
昏
掉舉
疑惑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