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治療

催眠是助人自助的工作。我們協助別人自己幫助自己達到其目標。

我們不能改變任何人,只能改變自己。

傳統中醫或新時代思想也有提及,我們的身心是互動和互相影響的,所以許多疾病或問題都有其心理動機。催眠就是透過直接跟潛意識對話,了解不同行為背後的心因,並對正下藥,把問題徹底根治,達到長期而有效的結果。

許多人對催眠有著很深的誤解,
以為被催眠後不能自控,或會做
出一些怪異的行為。其實催眠狀
態只是一個身心放鬆的時間。於
催眠狀態中,我們的腦電波會維
持在每秒七週的速度(alpha state)
,處於寧靜而敏感的意識中,
我們的心境會變得平靜而具創造力。

歷史

英文'Hypnosis'源自希臘語'hypno',指睡眠的意思。1955年和1958年被英美醫學組織承認為有效療法。由現代催眠之父James Braid(1795-1860)奠定其重要性,二戰後被廣泛用於心理創傷治療。

其實催眠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公元前三千年的古希臘和埃及,已有 Sleep Temple,為人分析夢境。於1733- 1815年,一位澳地利醫生 Friedrich Anton Mestner,做了一種名為「動物磁力液體」的實驗。雖然當時他的理論被認為沒有功效,但有關入神狀態 (Trance State) 的想法,進一步啟發另一位蘇格蘭醫生James Braid,把此一技術引進到科學。其後於1791-1868年,英國醫師 John Elliotson於催眠狀態替病人進行無痛手術。於1840年,James Braid正式引用「Hypnosis」這個名詞,並創立了視覺定位的方法。其後他與Ambroise Liebeault創立了Nancy School of Hypnosis,診治超過12,000位病人。佛洛伊德(1856-1939) 亦曾研習催眠技巧,但其後他
轉移研究夢的分析及精神分析。催眠分析學
(Hypno-analysis) 亦用於第一及第二次世界
大戰後的戰後心理創傷。及後Milton
Erickson(1902-1980) ,利用比喻和說故事
的方式把病人引導到入神狀態。於1892年,
英國醫學院正式承認催眠的一定效用。於
1955年,亦正式承認催眠為治療方法。
於1958 年,美國醫學院亦正式承認催眠
的功效。

現今的社會不斷變遷,都市人所面對的壓力
與日俱增。精神緊張、失眠、工作壓力等,不斷影響人的身心健康。甚至一些以往創傷、不快經歷,也會影響我們的現狀。而催眠乃其中一種有效途徑,讓我們與潛意識溝通,深入面對自己及自己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