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17, 2014

三學的相關性

很多學佛的人都知道「戒定慧」三學乃修行的重要方法。「戒」是戒律,如五戒菩薩戒等,是在身、口、意方面提醒我們防非止惡,或進一步鼓勵行善的一些方向;「定」是不為境所動、身心安定的能力,練習「定」的方法包括襌修、打坐等;「慧」是智慧,明白佛教義理、思惟經典裡苦空無常等道理,從而實踐在不同生活的境況中。

很多人對三學中某一學較有興趣,或對某一學較難實行,例如有興趣研讀經典,但不願守戒吃素,認為學佛心好就好,不同強迫自己改變生活方式。其實我覺得「戒定慧」三學就像一個三角形金字塔,穩定地支撐修行人,又像建築房屋的地基。若缺少了任何一學,都會對另外兩項造成影響,拖延修行進程,甚至因為缺乏了穩當的基礎而容易走錯方向。

這是我親身體會到的:以前我一直對襌修、靜心等課題很有興趣,曾在不同地方、門派參加其靜心活動,也對佛教義理很好奇,喜歡看佛書,然而,由於年紀還輕,性格好動反叛,在生活上不太檢點,喜歡吃喝玩樂,大吃大喝,吃最好的海鮮、還講究喝甚麼酒配合佳餚。這樣生活了十幾年,一直不覺得有甚麼不對。雖然心裡知道吃素少欲是好,但總覺得不能這麼早就犧牲享樂等。間中持素數個月至半年,生活規律了一陣子,的確發現對打坐、攝心的能力很有幫助,但總不能持之以恒。這樣的態度和生活,令我慢慢發覺自己的思想很容易被外境影響、雖明白發脾氣不對,但當境界現前,總不能好好看管自己的心,往往出口傷人後、發了脾氣才後悔不已,常停留在「知而行難」階段。直至發心緊守五戒,堅持吃素,就發現心的質素改變了。以往「識講唔識做」,現在發現那股「守」身口意的力量強大了,更能對抗逆境逆緣,面對不如意事,也會起心動念,也會發現習氣,但大多數都能及時守著,身心安定地處理。

Monday, December 8, 2014

修行日記﹣12/9

發現習氣:

習慣性地需要別人認同
完成事情來想人讚賞認同
面對批評或回應時,內心反應過度自責,或起嗔心
自我中心,缺乏自信,總認為自己不夠好
介懷別人的評價
暗地裡希望出名,獨特性被人認同
活在想像之中


我相信甚麼?

我相信因果;我相信我來這個世界是要上課,學習人生課題。

人的思想很難改變,但當因緣來到時,改變會來得很突然很徹底。

我相信每一件發生的事都有原因。認清原因,認清結果是不是我想的,由原因做起。

我相信發生在我人生中的每一件事都是要啟發我成為更好的。

我相信一切唯心造。

心是很複雜的現象。大部分人以為自己很了解自己、很掌握自己,其實不然。我們對自己一無所知。那個我由一連串心念、雜念、想法、反應所組成。而促成這些想法、反應形成的原因,往往像魔術背後的秘密一樣,難以得知。

好想看清心的真相,越努力越覺得無助。有時一個念頭生起,會不由自主地跟著它互動,享受其中而不自知。直至一刻醒覺,回想一刻前那個念頭是如何生起,立即察覺一種越想控制越控制不了的無力感。

瘋子分不清想法和現實的分別;人如果以為自己的想法一定是對的,或一味活在自己思想出來的世界裡,沒有認清現實,沒有抽離覺察反省自己的能力(現實是我們根本無辦法完全認清現實),他和瘋子其實相差不遠。

檢視信念

小時候:
我相信:成績好會有出頭,叻人自有一套蠢人不知道的處世方法。
要有目標才能成功。成功是不需靠別人,能獨立。有獨立經濟能力、有學識、就有安全感。
愛情不是那麼重要。男人靠不住。
知識是別人拿不走的。這個世界很現實,沒錢沒學位就沒前途。
我要水木,我要不斷學習、吸收。
感情要收埋、不被人看到自己懦弱一面。要給人獨立成功的形像。
我是個貪玩、急性子的人
我被父母影響很深,尤其在婚姻和愛情觀方面
錢很重要。不可問人借錢,也不可借錢給人。講錢傷感情。
人不可信,人可以很差。

現在
現在相信以上所有信念也不是必然的
以上的想法都只不過是某時某刻的一個想法而已
我不是這些想法,我可以創造或成為更多
所有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
你看到世界有問題,是因為自己正正有這個問題。
情緒來時,觀看它,就會知道自己有何信念。


Wednesday, November 19, 2014

說穿了修行所謂何事


何念慈 (網絡轉載)
修行只有一件事
修行只有一件事,
那就是關注你的心,
除此別無他事。
你的父母,你的伴侶,
你的孩子,你的朋友同事,
你周圍的一切人,
都只是幫你修行的“角色”,
或是讓你看清自己的“鏡子”。
你無法要求他們改變,
因為這是吃力不討好的事。
不要在心外尋求解決之道。
假如你因失去正念而與人爭執,
一旦覺知,應立即回到你的心,
觀照你的情緒和念頭,
念起即覺,覺之即無。
不應繼續停留在外部與人爭吵,
因為在錯誤的地方做功,
除了讓煩惱更加增長之外,
對你或他人都毫無益處。
修行只有一件事,
那就是回到你的心。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
是因為你的心動。
你的工作,你的事業,
你的學習,你的生活,
所有一切發生的事情,
都是幫你修行的“境界”,
讓我們歷境驗心。
你是心隨境轉、妄加攀緣?
還是心無所住、如如不動?
萬法皆由心生,
外面的世界沒有別的,
一切的人一切的事,
發生在你生命中的所有,
都是你自心投射的影子。
所以何必糾纏於影子,
而忘失了你的心呢?
不管你周圍是什麼人,
都是“好”的人,
不管他們做了什麼事,
都是“對”的事,
這不是自欺欺人,
而是如是的實相。
如果你認識不到這一點,
你就將為此而受苦。
修行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心;
只有一個工作物件,那還是心。
若你能把心觀照好,安住好,
那麼一切人和一切事,
你的世界將安然靜好。
自在不在心外,
解脫不是他人帶來,
只在於修好你的心。
修行只有一件事,心,
解脫只有一件事,心。
不要心外求法,
不要心外用功,
時時提起覺照,
在自己的心地上用功。
行起來!

分別心

所有思維都是分別心
像一把剪刀,把實相分割
看到的,隨即觸發對境象的理解
理解和看法本身來自於分別
這種理解隨即又與自身過去經驗連結起來
作出許多不同判斷
是非、好壞、對錯
喜歡討厭、黑白、人我都是分別
分別過去、將來
我們把整體砌割成片面、零碎
然後顛倒片面為整體

Monday, October 6, 2014

回家真好


 這並不是一次旅遊,而是修行。

踏足法鼓山道場,每步都感受到師父的願心,也看到了歷史。不只一次,法師們和班長說我們很有褔報,這次參學對我個人來說,的確每個當下也感受到自己是何等幸運,在這個社會紛亂時背景下,走到台灣法鼓山這個人間淨土。也不只一次,內心被感動了,不論是走在總本山藥師古道上看到的一棵樹,或是祈願觀音殿外水池中的一塊石頭,也能觸動我。「感恩」這個詞已不足以形容我的心情。

首先,能住在襌堂已是不可思議,因為據法師所說,襌堂平常是不對外開放的,只有打精進襌七才有機會入住。第一天我們一行一百三十多人,浩浩蕩蕩從香港來,車停在襌堂與大殿之間的路上,太陽已經下山了,各人帶著興奮又疲憊的心情,拿著行李下車。就這樣,車聲和人聲罕有地打破了這裡的寧靜。我們被告知許多規矩,包括早晚課、叩鐘偈的時間、起床及早齋,還有不能在房間進食、要保持安靜等。後來因為人數眾多,第二天女寮發現蟑螂,有人不禁尖叫;有人唸著:「蟑螂菩薩,請你走到別處吧!」有人試圖拿紙袋捉蟑螂,後來聲音太嘈吵,要勞煩常正法師來關懷我們呢!那晚,蟑螂菩薩跑到我們的床下,沒辦法捉,我只好安靜去睡覺去了,心裡默念佛號,明白甚麼是「隨緣盡力」。

晚上安排了在大殿外聽叩鐘偈,凝望著金山的夜景,莊嚴響亮的鐘聲和唱頌,彷彿真的響徹天堂地下,那個當下,心裡真的願六道所有眾生離苦得樂!

第二天到了齋明寺和齋明別苑,歷史建築與現代簡樸襌堂前後排著,了解寺院的歷史。師父尊重原有建築,把新的襌堂建在寺院後面,低調地融和在整個環境中。那天,我學會了何謂「自我消融」。第三天到了台北安和分院,不可思議事接著來,果旭法師說因為我們來,香積組的菩薩特地為我們準備了平常很少做的自助餐!我們一行百多人把整個安和分院四樓逼得滿滿,正好遇著長青班在十樓上課,請到潘文中醫生的講座,我們做了插班生。潘醫生患了小腦萎縮症,他以感恩心過著每一天,他的分享也感動了我們每一位。後來到了德貴學院,果祺法師的金剛經開示令全場精神為之一振,加上聽到他那職位﹣「全球寺院管理副都監」,我們都驚歎不已。

第四天早上果興法師帶我們走到來迎觀音附近,忽然下起細雨,問訊禮拜完後,隨即見一道彩虹在觀音頭上出現,在場的無不感恩讚歎!下午在總本山上課,陳總工程師跟我們分享建設法鼓山的過程、師父的理念如何落實在環境,做到「境教」的效果。了解到建設充分體現佛法的精神,建築群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形式低調但不沉悶、簡樸又具時代性,園區裡基乎找不到一點多餘的東西,無論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有其功能,都是經過細心建設。身處其中,心很自然地沉澱了。建築群的設計就像襌修一樣,以最省力的方法達到最好的效果。走在總本山,我體驗到近乎完美其實是一種減法,而不是加法﹣當我們把外在的裝飾、多餘的表達省去,到最後剩下的,也許就是「本來面目」。

最後一天在中華佛教文化館和農襌寺,又是歷史的追蹤,到了祖堂,看著師公的照片、書櫃裡的大藏經、佛經,忽然有種走進時光隧道的感覺。也看到我們的法鼓山是怎麼由各種因緣、師父的願心、各人的努力而慢慢承傳下去。有幸成為法鼓山的弟子,我不禁問自己,這種福報究竟要累積多少世才能得到?既然有緣來到這個寳山、承接著祖師大德大善知識的智慧,我們若不精進修行、利己利人,實在愧對師父、亦浪費了難得的人身!


Wednesday, September 17, 2014

待人要學會退步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努力向上、做人要向前、要進步;投入社會工作,大部分企業都講求業績、效率,每年制定工作目標,然後大家就向著目標衝衝衝去了;連小朋友也要講「贏在起跑線上」,有些父母望子成龍,為子女安排很多課外活動、補習等...整個社會、人生好像都是往一個方向,看哪個最快完成目標;看哪個最成功賺最多錢,這樣的思想容易造成一種「好勝」的心態,我們習慣要勝利,而不要輸,連人與人溝通、對家人、愛人也要贏,這樣就造成很多煩惱。

跟家人意見不合,各持己見,各不相讓,結果傷了感情;跟伴侶爭論誰是誰非,計較誰要做這個做那個,最終心裡不是味兒,出口害人,贏了口舌之爭,卻輸了關係,互相折磨。有說「無仇不成父子、無怨不成夫妻」,說穿了就是你身邊最親近的人,往世必定跟你有著數不清的恩怨情仇,今生才又相逢。所以他做甚麼,你總看不順眼;他說句話,總是要跟你過不去。別人說的做的還好好的,就是他一來,你心就煩了,好不容易才把情緒壓下去,他忽然一句話,又把你拉進火坑,看你定力夠不夠,會否「一念瞋心起,燒盡功德林」。你說人生好玩不好玩?

這種境界現前,試想想這首偈「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人與人相處,就像插秧,要向後退,不是向前走。我們必須由最前開始低下頭來插,然後一步一步退後,退到最後,全個田都插滿秧了。問題是,我們能否低頭、願不願意退後?有些人會說,我不能退,因對方只會「得寸進尺」,但很多時候,認為對方「得寸進尺」時,自己其實也不就是半步也不讓。放下自我很難,要放下自己認為對的,成就別人想要的,往往代表輸了。但想深一層,輸了又怎樣?輸了甚麼?是面子、尊嚴?這些東西是甚麼?拿得到、看得見嗎?

當你面對跟別人各執己見,互不相讓時,很容易被情緒蒙蔽,不能客觀解決當前問題。為了面子往往不惜出口傷人,甚至意氣用事,做出錯誤決定,之後又後悔,內心痛苦不堪。其實這些令你氣憤的人都是要給你修行的機會,沒有他們,你還以為自己境界很好。直至有一天,別人要令你發怒時,你仍能心平氣和,心懷感恩,那時,你便跟菩薩越來越近了。

Wednesday, September 10, 2014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一句能深深打動自己的說話。


借假修真


境界、逆境現前,就能試出我們修行功夫如何。

平日打坐、念佛、參加法會,身心很快進入安靜平和的狀態,若那刻就以為自己修得很好,就大錯特錯了。修學佛法,是要把學到的應用在日常生活上,行住坐臥把佛法實踐出來,我們才稱得上抓得住重點。佛堂就像課室,但真正測試到一個人是否合格,是在課室外的。我們都是打坐時很攝心,但家人一句難聽的說話,我們就生氣;念佛時很用心,好像能放下一切似的,事業上出現一些不如預期的境況,就立即討價還價,不是聲聲阿彌陀佛,而是聲聲怨天尤人;參加法會時好像一心不亂,但一離開道場,電話一響聽到家裡發生了點事,立即又起計較心,怪這個怪那個。有些人方法用得不錯,一般生活上的物欲、境界他都能隨順因緣,平日也是一個樂善好施的人,但當一些事發生了,他突然好像變了另一個人似的,情緒像火山一樣爆發,把身邊的人嚇到,連他自己也估不到,平日「一世英明」,怎會被這事情壞了自己的修行,那時才發現自己的「弱點」。有些人自己最在乎的,不是名利權位,而是一些別人看來微不足度的東西。不在乎金錢事業這些「世俗」東西,卻在乎那個道場好、那個法師怎樣怎樣、做義工時不滿這個不滿那個…其實真正的道場就在日常生活。當不如期望的境況出現時,即生起煩惱、情緒,甚至發脾氣,抱怨別人,這顯示功苦沒有用得上。這時我們要反省、繼續虛心學習改善。改善自己的惡習、思想,借助外境逆緣幫助自己修行。要把境界看成課功、訓練,利用境界及與人的互動,鍛鍊自己的心力,這就是借假修真,做到心不為境所轉,記著執就是著魔,世界都是looks real but not true...

Tuesday, August 12, 2014

同理心VS同情心

同理心是一種連結,走進對方的世界,以對方角度感受他正感受到的;同情心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對方的處境。

有同理心的人遇到朋友情緒低落,他會說:「不用說話,這種心情我明白。」然後來一個擁抱。同情心的則說:「呀喲!為何不開心呀?講出來讓我幫你解決?」處於負面情緒之中,當下最需要的未必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跟人的連結,感覺到這個世界還有人跟自己一樣,有同樣的感受,自己並不孤獨。一個擁抱、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代表某種默契,這是超越語言、文字的。是一個生命與另一個生命的心靈相通,這是最能撫慰人心的力量。

當家人遇到不快事回家,心情納悶,我們是說「喂!你發生甚麼事?吃飯啦,有事吃完飯講!」還是願意放下手上在忙的工作,跟家人在一起。我意思的「在一起」是心靈上的結連,而不是忽於了解事情或解決問題。

一些反思...
https://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1Evwgu369Jw

快樂十講之四:快樂方程式


正向心理學家沙利文博士提出了一條「快樂方程式」:
H=S+C+V
H是幸福快樂指數
S是快樂原始點 Set point,是與生俱來的快樂水平
C是Circumstances或situations,即人生中所發生的事情和境況
V是Voluntary activities,即自己能夠控制、選擇的東西

心理學告訴我們,做人開心與否某程度上是天生的。這個世界有些人天生比其他人快樂,先天的因素佔50%。但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這些大部份人認為不開心的事,例如失業、失戀、親人離世等,會影響我們的快樂感,但只是佔10%。其餘40%就是個人能夠控制的範圍,即人選擇如何面對的方法。而正向心理學就是在這40%方面著手,探索如何提升快樂幸福感。


Sunday, August 10, 2014

我的人類圖


最近研究人類圖,我有以下通道,每一通道代表一種天賦才華,看看我怎樣解讀:

1. 8/1﹣啟發的通道(擁抱自己的獨特,帶領眾人走向未來)
簡介:有這種天賦的人擁有獨特的思考方法,往往覺得與群眾格格不入,善於以語言及獨特觀點激勵推動他人。
自我反思:從小都大,我的確有一種很強烈想要「與眾不同」的渴望。我很容易覺察到「大部分人」是如何過生活,而我又不希望落入他們當中。這可從我選擇讀設計,沒有選擇留在原校升讀中六、工作了數年決心辭去工作,到英國讀碩士,還要讀個跟職業賺錢沒關係的「文化研究」看到。一直以來,我感興趣的事情都有些共通特質,1) 不是主流;2) 從另一種角度思考生活、生命; 3) 深入探索人生方向或人類的生存模式,希望把這些角度分享給別人。

2. 2/14﹣脈動的通道(以服務之心出發,指引眾人方向)
簡介:能直接影響其他人的人生方向,具有龐大感染力,啟發突變的關鍵
自我反思:我感受到這種能感染別人和驅動突變的能力,我選擇作為一個培訓導師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我希望透過學習,助人成長。但這種以服務之心,好像還未發展成熟,有時會在個人利益和別人之間爭扎,畢竟都要生活,不能總是當義工。但我也明白,或許就是這種想法,我還沒有放下我執,真正的力量或財富還沒有出現。儘管在我生命中我的確感受到上天總會好好照顧我,在我有需要時,總會有新的機會!

3. 28/38﹣困頓掙扎的通道(找到意義,化不可能為可能)
簡介:渴求找尋生命中值得扞衛的事,克服困難,站出自己的立場。找出具有意義的事而全力奮戰
自我反思:這個簡直是我內心的寫照!從小到大,在我深心處,總是有一股潛在的力量,推動著我在不同領域找尋人生意義。我以為這些想法只會是小孩子才有,但我到現在還經常在問:人生到底為了甚麼?有時簡直到達抑鬱的地步。我試著嘗試學習不同的技巧、知識,希望從而找出能令自己產生熱情的東西。許多時候我會由一個領域快速跳到另一個領域,別人會覺得我「三分鐘熱度」,事實是這是一個找尋意義的過程。

4. 47/64﹣ 抽象的通道(創意來自天馬行空的聯想力)
簡介:以抽象概念詮釋事情,跨界別思考,善長把不同的東西拼湊出新的東西
自我反思:讀設計時就是每天都做這樣的思考。這也是我現在處理不同領域知識的方法。我喜歡把不同體系、領域的東西來一個總結,試圖把它們的關係找出來,然後「發明」一套新的理念或系統。我喜歡哲學、心理學、身心靈成長、宗教等概念...多年來試圖從不同角度找出人生方向和定位。

5. 37/40﹣經營社群的通道(為家族付出,找尋自己所歸屬的群體,然後為其付出)
簡介:為所屬的家族、群組、企業等付出,歸屬感
自我反思:老實說,這個是五個通道中我較不能體會的,這好像跟之前說的「獨特」、「創恴」特質有點相反,因為我老是覺得我跟別人格格不入,尤其很大的團體、公司,甚至我的家庭。但我知道內心深處,我仍是渴望有個歸屬的地方。只是我需要點時間確定而已。

Tuesday, August 5, 2014

四攝法

菩薩道的「四攝法」:攝引眾生入佛道,得聞佛法,助其得解脫。方法如下:

1. 布施﹣把自己的財物、知識、擁有的東西分享給別人,令其解決問題而得安樂。
2. 愛語﹣說溫柔好聽的話、讚嘆、鼓勵、安慰別人。
3. 利行﹣善的行為,以平等的心幫助他人
4. 同事﹣「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以不同人的角度出發,苦其苦、樂其樂,從而跟不同的人產生親和力

Sunday, August 3, 2014

修行日記﹣2014/7/16

五日禪修圓滿結束了,帶著感恩、感動及喜悅的心情離開。回顧這數天,有笑有淚有汗。要感激的人太多、文字能表達的卻太少,也記不起哭過笑過多少遍!偶然聽到師父一句話,心靈被深深觸動,哭了;清晨四五點,義工溫柔地敲門,睡眼惺忪的我看著身穿整齊義工服的師姐,我問自己:「她為何能這樣好,我不認識她啊!」然後,愉愉躲在洗手間哭了;看著用細沙堆砌出來的曼陀羅世界,瞬間被散落在河裡,消失了,終於知道為何形容俗世叫「紅塵」;看著師父感恩點燈人的片段,讚歎三輪體空的布施。組員們是一班可愛活潑的女孩子,她們慧根深厚。聽著她們分享各自的故事和經歷,令我確定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著成佛的種子。感恩她們的教導,給我機會當小隊輔,我看到自己的不足、性格上的盲點。幸好有細心溫柔的拍擋,她細心照顧每位學員,令我不用擔心可以專心學習。這五天是一個心靈轉化的旅程,感覺很幸運能參與其中。

修行日記﹣2014/7/11

忽然一個念頭出現:如何把佛法應用在商業社會?

正值人生事業預期有變動,心中一直以佛法安住身心,對自己說「既來之則安之」,同時在想現在學佛,如何能從事一些能有助佛法弘揚、啟發更多人行善的事業呢?

在現時公司還沒有提出任何人事安排,我採取的態度是「以不變應萬變」,同時作好心理及實際準備,不會心急行事。我相信現在我要學的課題是等待及安心,打開心靈,好讓機會、時機、因緣來臨,我就會順而行之。

修行日記﹣ 2014/7/3


人生究竟是甚麼一回事?

在我現在的理解看來,人生中所有境遇,就好像電影或戲劇,並不真實。但不真實並不代表我們就可以草率對待,反而,這些場境的出現,是要我們從中學習不同課題。人生本來就是學習的過程、給予我們修行的機會。有人問,哪我們為何要學習呢?學習完了又要到哪裡去呢?我的答案是這樣的:眾生因造業所以於六道輪迴,生死流轉,輪迴來到今生就是要受果報,但亦會再造新的業因,令我們死後又再輪迴,如此死死生生,沒有了期。

但當人意識到他在這期生命中可以透過修行、種下善因、停止惡因,就可脫離輪迴,他就開始找到出口。從此,他意識到要改變命運就要在因緣著手,但怎樣著手呢?這些就需要學習了。他需要清晰的目標(離苦得樂)、了解和學習方法(理解因緣法)、然後付諸實行(老實修行),而人生的各種場境、遭遇、順逆,就是他的課室、教材,讓他把學到的應用出來。如果能這樣看人生,人比較容易放下自我中心的想法、主觀喜惡,把遭遇看成是磨練自己的好機會,同時不會太計較成敗得失,因為這些都是「假」的,都只不過是要你學習而暫時存在而己。就好像最近一部電影Edge of Tomorrow,主角若學習不到一些道理,情境只會不斷重覆、死了又生,輪迴到同一個情境,不斷嘗試,直到一天你學懂為止。

修行日記﹣2014/6/23

第二次參加襌一,一心帶著放鬆開心的心情走進道場,豈料自己報了名但忘了付款,名單上沒有自己的名字,本以為這次要白走一趟了。坐著等等著,心中起了一煩惱,埋怨自己為何這樣粗心大意,就在那零點一秒的一刻,我覺察到這個執著心,立即記起「四它」,便試著用方法把它放下。安靜坐著,心想:「就隨順因緣好了。」結果,義工告訴我還有位子,隨即派了個號碼給我,我便感恩接了。這是這次襌一給我的第一個個功課。感恩。

早上法師開示控制的課題,我覺得法師其實是對著我說的。回想這陣子,內心的確有很多矛盾,一早計劃了要做這個做那個,結果因緣改變了,計劃了的沒法完成;計劃了要何時何打坐食飯睡覺,後來因客觀條件改變了完成不了或有改變,心裡就起煩惱。其實這些都是源於想控制事物。感恩法師當頭棒喝。

到了下午打坐,腿很痛,於是我嘗試用方法繼續,不理它。不理不理直到一刻,太痛了也要動一動,就在那刻,我好像明白三界為何是火宅!我腿痛,但不能叫它不痛它就不痛,連思想、身體也不能掌握﹣那個腿好像不是我的,但我一直以為它是我的一部分,執著要它不痛!打坐如此,更何況其他事情,甚至其他眾生?眾生為著生存,受身體需要、外在環境支配,不斷追逐著表面上的快樂,其實只是短暫舒緩一點點痛苦,不斷在循環裡。就像腿痛,要鬆一鬆,但其實這個鬆一鬆,根本不究竟。忽然心有一股很強的觸動,覺察到它,又把它放下。最後法師開示「患得患失」課題,又把我心中的疑團解開了:想控制、想要想拒絕、有好壞、快樂痛苦之分別心乃開題核心!原來一整天所發生的事都是有原因的!真的感恩!

修行日記﹣2014/4/7

佛一感想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第一次參加佛一,收獲出乎意料之外的多!很感恩法鼓山道場、法師、師兄師姐義工們、感謝所有令這次佛一條件具足的所有人和事,除了感恩、還有很多很多感動..非筆墨所能形容,但卻只能用筆墨盡量表達。

我是第一次參加法鼓山的佛一,嚴格來說,我是第一次參加佛一。我學佛日淺,只是剛剛完成「學佛入門」,雖然自少對佛法教理甚感興趣,但都只是很表面的滿足心奇心而已。自己真正確定自己是佛教徒則是這半年的事,數月前我在家中閱讀了一本放在書架上很久很久的聖嚴師父的著作…那刻我連聖嚴師父是誰也不知道,只知道這本書很好看,一下子把它看完,之後才發現原來香港有法鼓山的道場,便毫不考慮地報讀「學佛入門」,然後接著參加佛一。

先講佛一,其實未來之前我曾爭扎參加哪一個道場的清明法會,因為我知道有很多不同道場當日也有清明法會。一方面我很好奇想知別的道場有甚麼法會,想多了解佛教在香港不同的面向,另一方面我又想參加佛一,想老老實實認真地念佛修行,但又擔心自己能否堅持一整天(有些道場法會只是半天,好像比較輕鬆)。最後,我還是到了佛一。大清早到了道場,所有之前的顧慮立即一掃而空!在場的義工們用心引導,場地莊嚴清淨,令我得快便投入其中。更意料之外是,在道場竟然遇上一個十多年沒見的大學同班同學!感恩所有義工及師兄師姐,看到場地一早便佈置得很好,告示板一早便用布蓋著,放置茶水的桌子,以至號碼牌等都很細心,我在想:「他們一定很早回來打點一切。」

坐在佛堂聽著法師開示、師兄簡介佛一流程,都很完美很體貼。跟著繞佛念佛,立即把一顆散亂的心收攝下來,偶爾感到來自前一晚睡得不好的倦意,但見所有人都很精進,也提醒著自己要努力。觀照心念,念念阿隬陀佛,一刻彷彿看到淨土;當心稍有散失,就提醒自己回來,有時因為太累,忘記了心在哪裡,有種無力感,當下觀照到心的無常!最震撼的是拜懺,念著「往昔所造諸惡業...」四句,我的眼淚不停地流,心裡湧出現一幕幕過去所做過的錯事、說錯的話、巔倒的法法…甚至以往曾吃過的眾生…每拜一下,彷彿所有怨恨後悔都隨著淚水被沖走,頓時覺得心變得柔軟,很寧靜。

最後做晚課,連經也不懂念,只是盡量努力跟著大眾唱誦,又提醒自己要努力精進。這次佛一令我更確定此生目的,確定要精進修行、努力學佛,願生生世世以佛菩薩為榜樣,不離佛法!

修行日記﹣2014/5/5

參加助念培訓後的分享

當我看到壁報板上助念培訓開班,我沒有一點猶豫便報了名。

因為小時候祖父過身,亦參加過祖母為其安排的助念,當時莊嚴念佛的情境一直深深印在腦中,年紀小小的我,當時仰望著寺廟裡的佛像,心生感動,雖每天念著不知說甚麼的經文,但內心總有一股很強大的觸動,就這樣,我跟佛菩薩結了緣。以至長大後,不知為甚麼,我都很希望參與臨終關懷、助念等工作,但一直苦無門路,亦不知哪裡可以學習助念。第一,我沒有這方面的經驗,即使有這方面的工作,別人也不會讓我參與吧!第二,我學佛根基很淺,連念經也不懂,心裡總是覺得助念要把佛經讀得滾瓜爛熟,要由尾背轉頭才有資格。

直至半年前,不知甚麼原因驅使下,我脆在佛菩薩像前發了願,要生生世世親近佛法,奇妙的事就開始發生了…就這樣,我接觸到法鼓山。很感恩法鼓山助念組的師兄師姐、法師的開示、分享及安排,令我獲益不少,亦令我對助念多了一份新的理解。

一、助念不只是給往生者,亦可以給在生的人,更重要的是接引在生家屬

二、以助念作為弘法的方法,一方面可安頓往生者及其家屬身心,令其對佛法產生信心

三、助念能安穩身心及環境,不管臨終或病危時得以好好安定心神,對治恐懼不安,是很好的無畏布施

四、很多人覺得出入醫院殯儀地方不吉利,其實助念是懷著布施助人的精神,加上我們是正信佛弟子,鬼神們理應對我們讚歎不已,又豈會有何不吉利?

希望這少少的分享,可讓更多人放開忌諱,一同修行利人利己。

修行日記﹣2014/5/27

一直以來,我都希望成為一個成功有用的人,或者說,一個我心目中想成為的那一種人。總是心有一個完美的形象,跟當下的自己有距離。大部分時間,所做所想所實行的都是朝向要成要這樣的一個人的方向。用另一個說法,就是想要控制自己成為自己心目中想要成為的人,卻忘記自己當下,忽略了本來的自己。這種想法來自一直對自我的不滿意、不滿足,總是看到自己不足、缺陷,跟別人比較,總看到別人好的一面。記得小時候,我對自己較滿意的地方就是自覺是一個很會欣賞別人的人。看到別人好的地方便想學習、模仿。別人做這樣,我又跟著做。

﹣追求看似完美的將來或想像中的理想
﹣會努力不懈地得到,但當得到時,又會看見其缺陷
﹣又不滿足於當下,再找另一個理想
﹣長期處於重覆追求放下的循環
﹣內心有種很深的想找尋自己原本面目的動力
﹣很想了解生命,如何能得到真正的滿足
﹣好像這樣做不行,那樣做又不行
﹣無法活在當下

﹣所以表面上呈現出很有目標感,很想成功,很有動力
﹣想在別人心目中留下印象
﹣不知從哪時模仿了要成功的形象
﹣想完成很多東西去說服自己很有用,很有存在價值
﹣太過著重自我感受,著眼點在自己,很少在他人
﹣即使口說為了別人也只是希望得到別人認同

﹣自少缺乏別人認同?不被肯定,沒有自信?
﹣肯定來自自己還是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