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ne 15, 2016

觀習性

2016/6/15

觀習性:
1. 我執、自我重要感,覺得自己的決定是對的
2. 好勝、未能接受失敗、當事情未能如期望所發生,會憤怒
3. 覺得自己知道的比人多
4. 執著對錯價值判斷
5. 對環境及人的操控

學習課題:
1. 放下操控的欲望
2. 接受失敗、接受現實會跟期望不一樣
3. 明白失敗並沒有甚麼,明白「勝利」和「失敗」只是虛構的概念
4. 放下自我感、不需要「一定要完成甚麼」
5. feel good feel bad並不重要

廣欽老和尚曾說過,若人發心修行,無始以來的罪業越是會化成種種境界來折磨你。這些磨難是要讓你體悟到人生是苦,令你產生出離心。這段時期面對婚姻失敗、丈夫外遇這件事,真的令我深深體會到那個令自己受苦的因,原來是我執,我清楚看到那股很微細對於擁有、勝利、佔有、愛欲等的執著。

日期:民國69年2月7日 地點:承天禪寺 年齡:八十九歲
  傍晚,XX法師與一些信徒,近十人上承天寺請示老和尚,在大
殿外,一行人頂禮老和尚後,XX法師對老和尚說:「出家以來,我
一直深受種種人事上的刺激打擊,與精神上的種種挫折磨難,不知是
我沒有修行,還是業障特別重?」
  老和尚說:「越是有在修行的人,那些無始來的罪業越是會現形
,幻成種種境界來折磨你,使你受苦,向身體的疾病,精神上的打擊
磨難,這些磨難會刺激你,使你體悟到娑婆人生的苦,而志求出離,
你必須跳越過這些障礙,越過人身的種種劫難,才能得到清淨安樂,
成就淨業。」
  接著老和尚對那些信徒開示說:「世俗人得富貴的,是過去生中
布施的功德來的,今生享受福報,若沒有無常的磨難,種種的挫折來
刺激,便會沈迷下去,不知醒悟,不知再以福布施,種來世人天的因
,等福消壽盡,便會墮落,反而是福中藏禍。錢是無生命的東西,人
則是萬物之靈,所以,我們要會利用錢,不要被錢所利用。有錢要會
布施,腦中才會清爽息念,才會消業障。否則,整天為錢煩惱,一直
絞業障,這就是被錢利用了。」




Wednesday, May 20, 2015

斷食第四天-感想

靈性成長-對自我、別人、環境有高度覺知,看穿一件看起來微不足道的事,它的因由、它的牽連,它出現後可能出現的果,即是對心、別人、環境所造成的影響。例如,當我們吃下一口牛肉時,要知道它來自一隻在工業生產中被折磨而死的牛,牠生前的痛苦、生產農場要養活牠所消耗了的地球資源、那口牛肉對你的身體造成的負擔、對環境的污染等。

調身、調息、調心-修行最終都是要調伏心。在調心之前,調身就是了解自己身體的真正需要,我們的身體是一個非常精密的創造,它有自己的系統、會自動調節、適應,但很多時候都是我們自己把它拖垮。我們若能細心聆聽身體,就會知道它所需要的,往往不是我們每天給予它的。學會掌控頭腦,當中不絕的念頭、因習慣而成的對欲望的衝動;對食物、性、或某種東西的慣性需求,很多時候我們心裡很清楚,這個東西身體並不需要,只是頭腦想要它,不是等一會要,是馬上就要,它甚至對身體有害,但總是戒不掉那種慣性,一般人稱為「心癮」。吸煙的人大多數都清楚煙對身體的害處,但大部分時候,我們寧願沉溺、逃避,也不願醒覺。因為醒覺不舒服、不習慣。


都市生活太快太急,講求效率、進步,我們都訓練成思想專家、而不太理會身體。我們無時無刻都在想東想西,心都跑來跑去,隨著電子媒體、互聯網、電郵、社交平台無間的訊息淹沒了我們本來細膩敏銳的心。

Thursday, February 12, 2015

輕輕的提起,輕輕的放下之出家體驗


好不容易才放下俗緣、世俗的角色身份,走進人間淨土,體驗出家生活,現在又要回到滾滾紅麈裡了。還記得捨戒那刻,淚如泉湧,不禁在問為何已找到了家,又要離家?在出家和離家之間,也許,自己過去曾是出家人,才會對那種清淨有著莫名的熟悉感。

11天裡乘坐著「自覺號」,經歷哭笑、感動、反思。整個身心狀態處於一種深刻的放鬆和清明,而我的心就像洋䓤,外面的表皮被一層一層地剝落,把過往的面具、角色、甚至許多自欺而根深蒂固的想法一一放掉,當下,我就看見自己原來是怎樣的一個人!我們學習放鬆、清楚地生活,每一刻保持覺知,簡單如吃飯、走路、提起椅子、甚至睡覺,無不清清楚楚。如此反覆練習,過程就像照鏡子,清晰地看見內心的無明、貪瞋愚癡衝動恐懼。在每次提起和放下之間,明白每一個當下都是獨一無二,可一不可再。「輕輕的提起現在,輕輕的放下過去和將來」沒有放下就沒有提起,我們原來一直過著拖拖拉拉的生活,不是回想過去就是憂慮將來,沒有好好的活在當下。吊詭的是,當把「現在」說出口,「現在」就已過去了。所以,果峻法師說:「在擁有的那個當下,我就準備失去。」

回想營營役役的生活,我們在車水馬龍中奔波,不知錯過了幾多個珍貴的當下。

受戒搭衣時,唱著「...我今頂戴受,世世不捨離」,深感佛法難得,卻又知道自己實在錯過了太多次,真的再也不願錯過。法師說:「能生而為人、又六根俱足、又能得聞佛法的人,就像佛陀指縫間滑落的泥土。」也許就是這個意思。

Wednesday, December 17, 2014

三學的相關性

很多學佛的人都知道「戒定慧」三學乃修行的重要方法。「戒」是戒律,如五戒菩薩戒等,是在身、口、意方面提醒我們防非止惡,或進一步鼓勵行善的一些方向;「定」是不為境所動、身心安定的能力,練習「定」的方法包括襌修、打坐等;「慧」是智慧,明白佛教義理、思惟經典裡苦空無常等道理,從而實踐在不同生活的境況中。

很多人對三學中某一學較有興趣,或對某一學較難實行,例如有興趣研讀經典,但不願守戒吃素,認為學佛心好就好,不同強迫自己改變生活方式。其實我覺得「戒定慧」三學就像一個三角形金字塔,穩定地支撐修行人,又像建築房屋的地基。若缺少了任何一學,都會對另外兩項造成影響,拖延修行進程,甚至因為缺乏了穩當的基礎而容易走錯方向。

這是我親身體會到的:以前我一直對襌修、靜心等課題很有興趣,曾在不同地方、門派參加其靜心活動,也對佛教義理很好奇,喜歡看佛書,然而,由於年紀還輕,性格好動反叛,在生活上不太檢點,喜歡吃喝玩樂,大吃大喝,吃最好的海鮮、還講究喝甚麼酒配合佳餚。這樣生活了十幾年,一直不覺得有甚麼不對。雖然心裡知道吃素少欲是好,但總覺得不能這麼早就犧牲享樂等。間中持素數個月至半年,生活規律了一陣子,的確發現對打坐、攝心的能力很有幫助,但總不能持之以恒。這樣的態度和生活,令我慢慢發覺自己的思想很容易被外境影響、雖明白發脾氣不對,但當境界現前,總不能好好看管自己的心,往往出口傷人後、發了脾氣才後悔不已,常停留在「知而行難」階段。直至發心緊守五戒,堅持吃素,就發現心的質素改變了。以往「識講唔識做」,現在發現那股「守」身口意的力量強大了,更能對抗逆境逆緣,面對不如意事,也會起心動念,也會發現習氣,但大多數都能及時守著,身心安定地處理。

Monday, December 8, 2014

修行日記﹣12/9

發現習氣:

習慣性地需要別人認同
完成事情來想人讚賞認同
面對批評或回應時,內心反應過度自責,或起嗔心
自我中心,缺乏自信,總認為自己不夠好
介懷別人的評價
暗地裡希望出名,獨特性被人認同
活在想像之中


我相信甚麼?

我相信因果;我相信我來這個世界是要上課,學習人生課題。

人的思想很難改變,但當因緣來到時,改變會來得很突然很徹底。

我相信每一件發生的事都有原因。認清原因,認清結果是不是我想的,由原因做起。

我相信發生在我人生中的每一件事都是要啟發我成為更好的。

我相信一切唯心造。

心是很複雜的現象。大部分人以為自己很了解自己、很掌握自己,其實不然。我們對自己一無所知。那個我由一連串心念、雜念、想法、反應所組成。而促成這些想法、反應形成的原因,往往像魔術背後的秘密一樣,難以得知。

好想看清心的真相,越努力越覺得無助。有時一個念頭生起,會不由自主地跟著它互動,享受其中而不自知。直至一刻醒覺,回想一刻前那個念頭是如何生起,立即察覺一種越想控制越控制不了的無力感。

瘋子分不清想法和現實的分別;人如果以為自己的想法一定是對的,或一味活在自己思想出來的世界裡,沒有認清現實,沒有抽離覺察反省自己的能力(現實是我們根本無辦法完全認清現實),他和瘋子其實相差不遠。

檢視信念

小時候:
我相信:成績好會有出頭,叻人自有一套蠢人不知道的處世方法。
要有目標才能成功。成功是不需靠別人,能獨立。有獨立經濟能力、有學識、就有安全感。
愛情不是那麼重要。男人靠不住。
知識是別人拿不走的。這個世界很現實,沒錢沒學位就沒前途。
我要水木,我要不斷學習、吸收。
感情要收埋、不被人看到自己懦弱一面。要給人獨立成功的形像。
我是個貪玩、急性子的人
我被父母影響很深,尤其在婚姻和愛情觀方面
錢很重要。不可問人借錢,也不可借錢給人。講錢傷感情。
人不可信,人可以很差。

現在
現在相信以上所有信念也不是必然的
以上的想法都只不過是某時某刻的一個想法而已
我不是這些想法,我可以創造或成為更多
所有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
你看到世界有問題,是因為自己正正有這個問題。
情緒來時,觀看它,就會知道自己有何信念。


Wednesday, November 19, 2014

說穿了修行所謂何事


何念慈 (網絡轉載)
修行只有一件事
修行只有一件事,
那就是關注你的心,
除此別無他事。
你的父母,你的伴侶,
你的孩子,你的朋友同事,
你周圍的一切人,
都只是幫你修行的“角色”,
或是讓你看清自己的“鏡子”。
你無法要求他們改變,
因為這是吃力不討好的事。
不要在心外尋求解決之道。
假如你因失去正念而與人爭執,
一旦覺知,應立即回到你的心,
觀照你的情緒和念頭,
念起即覺,覺之即無。
不應繼續停留在外部與人爭吵,
因為在錯誤的地方做功,
除了讓煩惱更加增長之外,
對你或他人都毫無益處。
修行只有一件事,
那就是回到你的心。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
是因為你的心動。
你的工作,你的事業,
你的學習,你的生活,
所有一切發生的事情,
都是幫你修行的“境界”,
讓我們歷境驗心。
你是心隨境轉、妄加攀緣?
還是心無所住、如如不動?
萬法皆由心生,
外面的世界沒有別的,
一切的人一切的事,
發生在你生命中的所有,
都是你自心投射的影子。
所以何必糾纏於影子,
而忘失了你的心呢?
不管你周圍是什麼人,
都是“好”的人,
不管他們做了什麼事,
都是“對”的事,
這不是自欺欺人,
而是如是的實相。
如果你認識不到這一點,
你就將為此而受苦。
修行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心;
只有一個工作物件,那還是心。
若你能把心觀照好,安住好,
那麼一切人和一切事,
你的世界將安然靜好。
自在不在心外,
解脫不是他人帶來,
只在於修好你的心。
修行只有一件事,心,
解脫只有一件事,心。
不要心外求法,
不要心外用功,
時時提起覺照,
在自己的心地上用功。
行起來!

分別心

所有思維都是分別心
像一把剪刀,把實相分割
看到的,隨即觸發對境象的理解
理解和看法本身來自於分別
這種理解隨即又與自身過去經驗連結起來
作出許多不同判斷
是非、好壞、對錯
喜歡討厭、黑白、人我都是分別
分別過去、將來
我們把整體砌割成片面、零碎
然後顛倒片面為整體